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绿色发展理念时指出,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行之有效的成功范例,我们力求寻找三个问题的答案:如何把高原荒漠变成绿水青山?怎样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塞罕坝的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地方和事业发展有哪些借鉴?一鸣惊人塞罕坝塞罕坝的绿色奇迹离不开五个字:蓝图、模式、人。
早在1962年塞罕坝林场设立之初,就已规划好了一个现在看来仍然颇有远见的任务蓝图: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
为了这张蓝图的延续,三代人凭着执着和钻研精神,迎难而上,赓续前行。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造就百万亩林海,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
这是塞罕坝林场场长刘海莹的肺腑之言。蓝图的设定是第一步。塞罕坝的成功,离不开稳定的建设管理模式。
多年来,塞罕坝林场因地制宜,坚持探索在生态脆弱地区林场建设和管理的模式,坚持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等制度建设。在行政管理体系上,塞罕坝采取高规格的垂直管理模式:塞罕坝林场建立初期隶属于原国家林业部,1968年归河北省林业厅管理,而不是当时常见的市管县管。刘海莹道出其中的奥妙:垂直模式下,能够有资金和人才的保障,所以我们再困难也没有挪用过造林专项资金。
只有保障生产经费,有专业化、创新型的团队,才能把生产完成。林场因此步入良性循环。塞罕坝的成功,更离不开三代塞罕坝人钉钉子般的坚守和努力。
建场初期,塞罕坝的环境极其恶劣:大家无处栖身,就住仓库、车库、马棚,搭窝棚;吃的只有全麸黑莜面加野菜。最难熬的是寒冷,一位老职工回忆,冬季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出门雪都齐腰深。
晚上睡觉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铺的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但塞罕坝人坚持了下来。
现在塞罕坝林场员工中的很多人,都是塞罕坝林场的第二代、第三代,跟随着父辈们一起住过窝棚、吃过露天饭、吹过白毛风;他们在这里长大、造林,甚至把已经在大城市创业的孩子又叫回到塞罕坝,一代一代,最终交出了令人叹服的绿色成绩单。塞罕坝也成为中国北方的生态奇迹岭。
绿水青山从此变成金山银山山青了,水绿了,如何向绿色要发展红利,让人民分享绿色福利?发展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未来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塞罕坝以自己的成功范例,廓清了发展理念的问题。曾经的塞罕坝,木材生产一度占总收入的90%以上。
近年来,林场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最近五年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已降至50%以下。塞罕坝林场林业科科长李永东介绍,河北省下达塞罕坝林场的十三五采伐限额为每年20.4万立方米,但林场实际的林木蓄积消耗量被控制在13万立方米左右。林木越来越多,绿色越来越广。这样做的结果,是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也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建场五十多年来,国家投入和林场自筹资金累计约10.2亿元,林场已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林木总蓄积1012万立方米,林木价值40多亿元。据评估,塞罕坝资源总价值为202亿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比19.8。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带来百姓富裕的利好?塞罕坝以生动的实践给人们作了解答: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通过科学发展创造比工业文明更多的物质财富、更优的生态环境和更高的社会文明,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绝不是零和博弈。
塞罕坝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可达4000多万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百姓带来商机,塞罕坝林间的山野菜能从春一直采到秋,有的人家仅靠这一项就能年收入几万元绿水青山靠着强大的后劲,释放出了金山银山的效应。塞罕坝由荒原到林海、由贫穷到富裕的蜕变,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凝聚绿色共识,才能带来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让奇迹岭辐射开去以塞罕坝为圆点,这里的绿色奇迹如何续写、复制,继而辐射开去?以承德市为例,塞罕坝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技术、经验推广到全市,承德的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8%上升到57.67%。
如今,承德已成为华北地区生态文明最好的城市之一,也是华北地区唯一不缺水的城市。而扩展到河北省范围,森林覆盖率已由3.8%增加到32%,再造三个塞罕坝工程已启动实施。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更多的奇迹岭正在建设中。
在人们眼中,塞罕坝一词已成为衡量绿色发展的计量单位。有新闻报道称,最近5年全国增加造林面积达4.47亿亩相当于新增了400个塞罕坝。塞罕坝的实践,让人们领会到中央确定的绿色发展理念背后的深意,从而下定产业转型的决心。如果今天的代价可以换来明天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可以建设出一个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那么改革和付出就是值得的。
进而言之,任何事业的成就、任何改革的推进,都可以从塞罕坝的成功样本中寻找突破蝶变的勇气,这也正是塞罕坝成功的可贵之处。(李自强李巍)。
本文来源:雷火·竞技-www.kotobuki88.com